说课稿

时间:2025-09-23 00:35:11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动与静》。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请各位老师指导。

一、说教材(教材及学习情况)

在学习了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运动。在本课中,将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重点和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

定位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科学,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师生交流。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开始,我首先由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学生很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然后从这些疑问入手,接着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假如你站在路旁,你认为那些房屋和树木还是运动的吗?”激发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一段坐在汽车里游览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看完视频后,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安排了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在播放一次坐在汽车里游览的视频,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

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奔腾的骏马》,让学生判断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板书:

动与静

秋千上的女同学 静止

秋千上的男同学 秋千下的女同学 运动

说课稿 篇2

一、本课的设计思想:

本课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和创新为主题,以游戏练习为主线,创设多种游戏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语言诱导、激励及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和谐、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独立、互动、尝试、体验,以饱满的情绪,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达到新课标要求。(水平一)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发展学生抛接能力。

2、教材分析:

持轻物抛接属抛掷类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水平一的教学内容之一。这一内容,从动作方式到所用器材,都很接近儿童生活,其游戏性和趣味性很浓。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抛接方法和挥动、抛掷、转体等基本活动技能及生活实用技能,发展上肢力量及身体协调、灵敏等素质;培养合作精神,体验集体生活和个人活动的区别,以及听从指挥,相互帮助等良好作风;以目标的达成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学生上肢肩带、关节、韧带、腰腹肌肉力量及抛接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和心理体验,感受活动的乐趣,学习各种基本活动的动作方法和简单的运动技能,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养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多种抛接的方法,乐于学习并能理解安全第一的重要性。< ……此处隐藏2978个字……结果的大致范围,便于与精确结果的对比,可起到验算的作用;口算:是分解了的笔算,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里。

让学生总结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尤其是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部分,中间、末尾的0为什么可以不乘,如果乘,乘得的积在竖式里是什么样的,这一切通过对比,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发现其中能够简便的原因。

练习:综合练习第7题

混合运算

1、由问题到算式不要急于求成。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由分步到综合,分步与综合不是算法的多样化,而是解决问题的不同层次和阶段。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分步式转化为综合式。要对综合算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解释。

4、 综合算式列出后,要引导学生对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讨论,结合解决问题的顺序,明确为什么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对比中融会贯通。

1是连乘、2是有小括号的、3是乘加。比较运算的顺序:即每个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比较,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个更加明确地认识。

练习:课本综合练习第107的第5题、第6题、第8题、第12题。

整体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争做到了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数学知识的复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整个复习中体现了:知识让学生疏理,为他们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2、针对性原则

复习时必须突出重点。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于本节课的复习,我侧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练习,查缺补漏。

3.发展性原则

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但是不能忽视基础性,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适当的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板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墨梅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