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9-24 02:44:12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笑对挫折,挑战自我》,下面我从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说一下这堂班会课的设计。

一、活动背景

七年级学生刚升到初中,还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大多是父母的“掌中宝”,从没受过什么大的委屈和挫折。所以,在遭遇挫折时缺乏必要的独立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技能。当遭遇挫折时,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自己带来困扰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为了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设计了此节主题班会课。

二、说活动目的

1、使学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挫折。

2、培养学生勇于战胜挫折的意志。

三、活动准备。

1、四名学生准备面对挫折不同态度的情景剧

2、准备几首励志的音乐带动课堂气氛。

四、说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音乐导入2、认识挫折3、故事分析,引起感悟4、情景剧表演——《面对挫折》5、学生交流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共议解决办法6、活动总结

接下来我将这些具体的教学步骤和设计依据进行详尽介绍。

首先:音乐导入。

欣赏音乐《水手》,营造轻松的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表现出来的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以此导入课题。

第二环节:认识挫折,了解什么是挫折。

通过例子讲解挫折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

第三环节:故事分析,引起感悟。

从比较故事中鸡蛋、石头和皮球对待挫折的态度中受到启发,让学生了解解决挫折的方法有积极和消极之差别,并审视自己对待挫折的态度。

(四)第四环节:情景剧表演——《面对挫折》

本环节通过周围或自身经常出现的学生个案情景表演,促使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挫折的进一步生活化理解,使其在此环节中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第五环节:学生交流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共议解决办法。师在此环节适当点拨,引导生总结出如下3种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1、拥抱挫折,通过哲学家黑格尔的话以及故事“上帝的使者”,启发学生:如果你正面临着挫折,请首先向它微笑,给它一个拥抱,欢迎它来到你的生命。

2、轻松宣泄让学生知道,遭遇挫折难免会有不良情绪产生,一定要学会以合理的方式把不良情绪及时地进行宣泄,使自己有良好的心态,在这里着重介绍涂鸦法,并体验该方法,接着通过问题:你的宣泄方法是什么?邀请学生回答,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宣泄法。

3、迅速行动,强调行动,而且是迅速的行动,是治疗心理创伤的最好方法。

(六)第六环:活动总结。

班会课最后赠送学生祝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在以后的生活中,风雨必将存在,但我们要坚信一点,阳光总在风雨后,在良好的氛围下结束本课。

五、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笑对挫折,挑战自我主题班会》,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让学生理解这一主题,应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进行自我探索,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2、强调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参与程度越高,感受和体验越丰富,效果越明显。

3、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协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助助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您的聆听!

说课稿 篇2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认识空气和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奠定基础。

二、动画导入,提出问题

在活动伊始,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的形式引入。这样导入,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同时也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缓缓将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过观察纸巾没有湿,来证明空气占据了空间。我认为该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空气不可见,原实验很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空气的流动。

(2)、如果实验时杯子不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

(4)、实验操作时,学生不小心会把衣袖弄湿。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四、实验改进

1、实验材料:

水槽、瓶盖上有小孔的无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

2、实验要求:

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不移动瓶子,你能让乒乓球听你的话,分别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吗?看谁能想到更多不同的办法?分组先讨论,然后再做实验。

3、实验展示:

方法一:

(1)、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也随着被压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去了。

(2)、拿开橡皮泥,空气从小孔中跑出来,水占据了空气原来的空间,乒乓球也跟着慢慢上升。堵住小孔,乒乓球停止上升,拿开橡皮泥,乒乓球又继续上升。这就说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方法二:

用拧瓶盖的方法,让瓶内的空气一点点跑出来,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三:

将瓶盖取下来,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气,也能让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 ……此处隐藏14635个字……由表及里,由鹤转入对人的思考,托物言志,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的某些行为进行思考。问题C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辨析,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

2、 得出结论

各项结论均右学生讨论得出,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作正确答案。

(四)反馈

文章最能打动你心灵的是哪些内容,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业,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板书设计

鹤 群 翔 空

场面描写(生动形象) 鹤 → 人

1、 细致深入观察 形象:优美、高贵

2、 动静结合描述 精神:团结精神、友爱精神

3、 句式多变表达

说课稿 篇10

人教版四下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记叙了琳达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将她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盲人,琳达感到不理解,在父亲的劝慰下,她的态度有了转变,而且在父亲与世长辞后,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14岁的温迪为外公的举动而感到骄傲,并决定自己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课文赞扬了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上学期,学生已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初步感受到器官移植的重要性,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定能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给学生以高尚情操的熏陶、高尚行为的指引。

根据教学预案,说说设计的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头,体会我痛失母亲的心情。

2、出示警官的话,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戛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自由读文,找出能够体会“我和父亲”态度的语句并交流。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找出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出示: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2、引导质疑,梳理主问题:是什么感动了我,让我同意角膜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案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默读5至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语句,想想是什么感动了我,让我同意角膜捐赠?

2、交流体会。

▲句子一:“琳达,”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抓住“平静”、“最珍贵”、“有意义”等体会爸爸关爱他人的品质令我感动。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句子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通过资料补充、联想、多元朗读等体会爸爸给予他人的幸福、快乐、自豪,令我感动。

▲句子三: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抓住“热泪盈眶”、“紧紧地拥抱”等,通过朗读、拓展想象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我”的影响。

3、小结。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理解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

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五、出示结尾,抒写真情

设计意图: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的女儿还是……?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忆!通过抒写交流“我”的内心世界,真切体会到琳达当时痛并幸福着的感受,使人物更加真是丰满,情感更加真切感人。

六、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亲人的生命终止了,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还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设计意图: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学完课文后,须画龙点睛。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态度。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