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9-20 17:47:42
【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新疆好》,分听赏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和学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两部分。

2、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的,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很多民族都能歌善舞,生活在祖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族就是其中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对于新疆,孩子们总是感觉很神秘,他们总想去揭开那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去看看那瓜果飘香的田园和牛羊遍野的风光。课文以“新疆好”为主题,用听赏歌曲《新疆是一个好地方》和学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拓宽孩子们的文化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民族的风土人情。

3、教学目标

(1)聆听本课歌曲及相关知识学习,使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多角度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和舞蹈。

(2)能学会演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并能用活泼、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高兴、得意的心情。

(3)指导学生相互合作进行创造性地创编和表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的活泼风趣,并经过声音表达出来,体验歌曲所展现的现代新疆人民幸福愉快的生活场景。

难点: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的两个乐段用不同形式参与伴奏。

5、教学准备

电子琴、纸新疆帽、纸贴胡子、光盘机、竹竿

二、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音乐、舞蹈、地理、人文等多科相关知识。在教法上,我综合运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1、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一开始我就播放一首具有浓厚新疆味的歌曲,配上教师的新疆舞,让学生在律动中初步感受、熟悉歌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体验法

教师弹奏歌曲,用竹竿敲打地板发出的声音模仿马蹄声,体验坐马车的滋味,想象自己正在新疆骑马观光。这样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还开阔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3、探究法

分小组谈谈新疆的民俗风情和自己知道了解的别的民族的特点,也可以唱别的新疆歌曲,也可以跳跳新疆舞。这样,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4、学科综合法

歌曲一共有五段,一、三段由女生自由地表演自己喜欢的新疆舞动作,二、四段由男生自由地表演自己喜欢的新疆舞动作,第五段男女共同表演,也可以在同学们表演时做画。这样有助于营造热闹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本节课,我以“韵律美”为突破口,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在创编舞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都动起来,发挥其独特才华,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创编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看一看,听一听

伴着《库尔班大叔喜洋洋》的音乐,老师跳着简单的新疆舞走进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和熟悉所学歌曲。

(2)想一想,说一说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节目,猜猜它是哪个民族?(新疆维吾尔族)

*老师介绍新疆舞的风格、特征等。

*分小组聊聊自己知道的新疆。

2、欣赏与体验

师:除了你们说的这些,新疆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丰富资源,让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让它来告诉我们新疆还有哪些令人向往之处。(师生听赏歌曲)在听赏的同时,学生用竹竿碰地发出的声音模仿马蹄声,体验坐马车的滋味,想象自己正在新疆骑马观光。最后,学生说出歌曲情绪,并根据歌曲内容说出新疆的好。

小结:这是一首很早就流传在新疆哈密地区的民歌,听了这首歌曲,大家应该对新疆有了更深的了解,新疆真是个好地方,过去的新疆很美丽,那么经过西部大开发,如今的新疆应该更令人向往。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新疆一位库尔班大叔家里去做客,看看现在的新疆人民的生活有了哪些新气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听赏中获得感受,了解新疆,为下一环节的情境教学做铺垫。

3、学习歌曲

(1)播放录音,师生感受

师问:库尔班大叔心情怎样?那他为什么这样高兴?(学生回答)

师:是啊!经过西部大开发,新疆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红火,更快乐了!所以我们的库尔班大叔喜洋洋。

(2)按节奏朗读歌词

一边打竹竿,一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让学生轻松的感受歌词的韵律。

(3)带“蹦”、“达”子哼唱

分别学唱歌曲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方法是先听赏歌曲,再随琴学唱乐曲,特别是学习第一乐段时可以用“蹦”、“达”字哼唱。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地方。

(4)学习全歌

*带上歌词唱一唱。

*解决重难点乐句,请小老师或电子琴帮助。

*和影碟机里的小朋友合作演唱歌曲,跟影碟唱。

*师生合作接龙表演,师生互评。

*用竹竿模仿马蹄声打节奏唱。

设计意图:创设歌唱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平等、愉快氛围中学唱歌曲、巩固歌曲,评价机制贯穿其中,师评、生评、师生互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合作创编与表现

1、同学们,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赞美美丽的新疆。

2、分组进行讨论、创编,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采用多种艺术形式赞美新疆。(可以用舞蹈或美术的形式)

3、分组展示学生创编的作品。

4、师生评价表演中的成功与不足,评出“集体合作奖”和“表演小明星”、“小画家”。老师奖励“表演小明星”在点歌台点歌。

5、在欢乐的歌曲声中,师生载歌载舞结束本课教学。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学生对能量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本课内容为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 ……此处隐藏13079个字……国的通力合作。

3、通过教学,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及其全球性。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努力解决当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

说教学准备工作

课前布置学生去调查、了解本地的环境现状,并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起因及后果;

教师收集有关图片和资料,并制作好多媒体辅助课件。

说教学方法

本堂课基本上采用师生交流探讨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教学方式。

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

我给学生出示了一组照片,要求学生结合平时的实地参观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学生观看照片后,谈谈自己对此的第一感觉。

以学生自己熟悉的景点照片作为引子,目的是为了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也让他们体会平湖近几年来城市环境的逐渐改善,从而导入有关环境的话题。

第二环节:交流与探讨

我问学生: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加快了,环境问题是否不再突出呢?接着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调查、了解的本地环境状况,并简要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起因和后果。

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关注、反思身边的环境问题,了解现状,分析原因,从而树立对环境状况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第三环节:反思与感悟

我向学生展示了有关史前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问题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的结论。

然后提问学生:你了解哪些世界上发生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课本材料或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列举当今世界重大环境问题。

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环境问题随社会发展有所不同,而且日趋严重。并且要关切世界各地的重大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征。

第四环节:专题探究

我给学生播放一段题为《地球发烧了》的视频资料,并出示一张地图,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设问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设问2、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设问3、气候变暖对我国沿海地区有哪些影响?

学生观察地图,阅读课本材料,自己独立思考或者合作讨论回答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小结学生答案。

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生生合作讨论——师生互动探究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关注环保,共同行动

我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措施与改进建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一环境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提出自己的措施与建议。

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说课堂小结

最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本节课哪些内容印象比较深刻?请几个学生谈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样的课堂小结,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明确重点内容,进一步巩固知识。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思路:

《分香蕉》一课是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后续的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重点是理解除法等分性的意义,淡化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经了解,学生通过之前的三个课时已经对平均分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从熟悉的分香蕉入手学生比较好理解。

1、创设情境,为小猴分香蕉,勾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分的时候有分给2只猴子的、3只猴子的、……其中穿插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以及读法的熟练。

3、专项训练,提高技能。

书本第38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注重学生意义的阐释,以及图、文字、算式三者的结合。

4、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数学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 (教科书第38页)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学生分)

交流反馈。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12除以2等于6。)(师板书:12÷2=6(根))

理解12,2,6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4、读算式。

5、自学书本除式各部分名称。

6、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写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巩固练习,辩证运用

1、 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熟练地列除法算式,读除法算式,熟悉各部分的名称。)

《【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